1.现代名人 事迹 500 如达人秀刘伟

2.十大经典励志体育**推荐

3.体育明星励志曲折故事400字

游泳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_游泳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林丹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把他当 成女孩子来打扮。那时候的林丹胖乎 乎的,头发留得长长的,都快盖住耳 朵了,有时候,两个小脸蛋上还被妈 妈抹得红红的,再穿上妈妈买的红色 衣服,活脱脱一个小女孩。上世纪八 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风靡学电子琴。 当时,林丹正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 学都被家长带着去学电子琴,林丹也 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卡西 欧”的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块,这个价 格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可是,这 么昂贵的电子琴却没能吸引住小林丹 的注意力,天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 动手指头,这可把爱动的小林丹憋坏 了,刚弹上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 下来东逛逛西走走,结果只练了一个 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练了。林丹的爸 爸和妈妈都是体育爱好者,爸爸喜欢 打乒乓球和排球,妈妈游泳,还打篮 球,经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 赛。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电子琴,可 总得练点别的吧。于是,她打篮球的 时候就带上林丹,让他自己在场上跑 着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少儿业 余羽毛球的培训,林丹周围有很多小 朋友都去那儿练球了。有一次,林丹 跟着他们一起去体育馆玩儿,他第一 次看到了羽毛球。看见小朋友们跑来 跑去,挥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 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种对味的感 觉。那一年,林丹5岁。很快,林丹就 进了培训班。但因为是业余班,其实 更多时候是在玩儿。小朋友们在一起 练习握拍、挥拍、跳绳等基本功,趁 教练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 游戏,那段时光是快乐和无忧无虑 的。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 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 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 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 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 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 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 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 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 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 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 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 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 全程,绝不肯中途停下。另外,在队 里打比赛,如果输了球,教练还没说 什么,林丹自己就开始掉眼泪了。在 业余班,林丹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 子,教练因此对他特别关注。虽然因 为年龄太小,林丹的技术水平在班里 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体素质很突 出,当时班里进行技术评定,他的基 本动作、步法,前后摸球线等项都名 列前茅。 在泪水中成长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 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 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 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丹是在那 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 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 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 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甚至有时在 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 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 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 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 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 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 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 来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 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 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 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 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 回到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 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 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床铺不 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 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到体校的 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 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 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 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 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 一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哭了,家信 也减少到一星期写一封了。在挺过了 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 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 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 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 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 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 向教练请,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 训练了。林丹 在部队经受洗礼 1995年,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 林丹获得了男单冠军,被解放军队看 中,让他到队里试训了10天。之后没 多久,林丹便接到了解放军队的录取 通知,12岁的他就这样跨进了军队的 大门,成为一名军人。到解放军队 后,队里给林丹发了很多新装备,好 像还是凯胜的,有服装、球拍等,抱 着这些装备,林丹别提多开心了。因 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木头拍 子,从来没有用过这么好的装备。除 了新装备,林丹还拥有了自己的军 装。当时他的个子特别小,还不到1.4 米,帽子戴在头上像扣了一口锅,腰 带系到最里面的扣眼还是松,裤子直 往下掉,大家见了都哈哈大笑。19 年,林丹随解放军队到南日岛体验部 队生活。在那里,他们这些专业羽毛 球选手每天要跟部队官兵一起出操、 站岗,在大太阳底下站几十分钟、夜 间紧急集合等,林丹都一一体验过。 除了操练,他们还要跟部队同吃同 住,在解放军队训练的时候,大家总 觉得伙食不好,挑来挑去的。到了那 里,吃饭的时候,大家左看右看,看 不到饭里的肉。据林丹说,那里讲究 的是“看菜吃饭”,也就是说看没什么 菜就多吃饭,即使有菜也要看着吃。 有一次,林丹跟连长、班长几个人一 起吃饭,一个盘子里只有几条小咸 鱼,林丹上去就夹了两条放到自己碗 里吃,班长后来质问他:“知道什么 叫‘看菜吃饭’么?旁边还坐着连长 呢!”刚去部队的时候,林丹要洗澡, 就问澡堂在哪儿,几点有热水。班长 告诉他这里洗澡不用热水。结果在部 队的20天,林丹只洗了3次澡,也就 是用凉水冲一下便赶快穿上衣服。经 过那段时间在部队的锻炼,林丹充分 感受到了当军人的不容易,体会到了 军人的可贵可敬,也让他平添了身为 军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后 来在林丹得胜后的标志性动作——行军 礼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林丹说自己 在赛场上的那股霸气是与生俱来的, 事实上,这股霸气是缘于他从小不服 输的性格。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林丹 在无论多么苦多么累

现代名人 事迹 500 如达人秀刘伟

孙基祯,1912年生于朝鲜新义州,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年幼时孙基祯就对跑步情有独钟,以至于他的母亲说他“不读书只顾跑”,索性给他买女孩子的鞋穿。他每天要跑5公里的路上学,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

到了15岁那年,首次参加比赛的孙基祯一鸣惊人,年纪最小的他竟超过了所有成年对手,一举拿到了自己的首个冠军。

为家境贫困,他没有升入中学,但他的“跑步”实力却改写了他的人生。

1932年,他作为特长生进了普通高等学校田径部,这也成了他进军奥运会之路的一个起点。

1933年,孙基祯包揽了朝鲜新宫马拉松赛全程赛等大赛冠军,甚至在1935年还创造了马拉松的世界最佳成绩。

1936年,日本不仅歪曲和扼杀朝鲜的历史和文化,还禁止使用朝鲜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强迫朝鲜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

为了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

孙基祯不得不与另一位朝鲜选手南顺永一起参加日本的奥运选拔赛。

在向筹备会报名时,两人都被迫使用日本名字,孙基祯参赛时用的名字是“孙龟龄”。

那时候的孙基祯已经小有名气,每当有人要求签名时,他都是用韩文来签,而且不止一次地声明自己不是日本人。

最终,他和同胞南顺永一起,获得了奥运会的马拉松参赛资格。

1936年8月9日下午3点,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开始。

比赛一开始,上届奥运卫冕冠军,阿根廷选手萨瓦拉就展现出过人的实力,领先跑过折返点,而孙基祯一直紧跟其后。

在跑过25000米时,萨瓦拉的体力逐渐不支,步子越来越沉重。

在31000米时孙基祯和英国选手欧内斯特?哈珀甩掉了萨瓦拉。最终,萨瓦拉因前半程速度过快,身体透支退出了比赛。

距离终点还剩4000米了,孙基祯越跑越勇,拉大了与哈珀的距离,第一个跑进体育场,撞线时的成绩是2小时29分19秒2。

一个马拉松比赛的世界最佳成绩诞生了!

亚洲人第一次成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

然而,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孙基祯却毫无胜利的喜悦,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

当一轮红日伴着日本国歌在体育场升起时,孙基祯以奥运会夺冠为国争光的梦想瞬间破灭了。

这位本该为金牌自豪的冠军,心中充满了屈辱与痛苦,他深深地低下了头,用手里捧着的一盆颁给冠军的月桂树挡住了自己运动服上的日本国旗标志。

这个瞬间被一名德国的摄影记者永远记录了下来。孙基祯的这个举动惹火了日本。

而孙基祯的冠军奖品——也就是在片头出现的那顶古希腊骑士青铜头盔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被柏林奥运会组委会扣下,

藏进了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

时隔56年,就在孙基祯当年夺得柏林奥运会马拉松赛冠军的同日同时举行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韩国选手黄永祚再次获得了马拉松赛事的金牌。而他的教练就是孙基祯。

十大经典励志体育**推荐

刘伟个人履历

2008年4月30日,参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演奏钢琴曲《梦中的婚礼》,为刘德华伴奏歌曲《天意》,并为其创作歌曲《美丽的回忆》;

2008年8月29日,CCTV-10《讲述》播出刘伟的故事《断臂琴缘》;

2009年12月3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双上肢障碍者书画及才能展示活动;

2010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同年10月,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9月,参与上海市教委励志公益片《梦的旋律》拍摄;

2010年10月,与刘德华、成龙、林志玲、谭晶、刘翔等世博代言人同台参与到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晚会,并为此拍摄志愿者VTR;

2010年11月,夺冠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于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2010年12月,在2011东方卫视跨年晚会中,与王力宏合奏并演唱歌曲《手牵手》;

2011年1月,获得百度旗下奇艺网之“改变视界因我不同”年度盛典颁发的“年度新人奖;

2011年1月, 代表中国,赴奥地利参与《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盛典

暨2011年中国年开幕式》,并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一曲《梁祝》;

2011年4月,受邀参与基金会公益慈善活动,助阵《青少年生命教育馆落成仪式》;

2011年5月,受邀参与北京市残疾人基金会形象片《爱心》拍摄;

2011年5月,录制山东电视台《“温暖你我精彩生活”生活帮开播五周年特别节目》,为栏目组救助的脑瘫儿童带去鼓励与支持,与栏目组一起倡导公益行动、呼唤社会爱心;

2011年5月,拍摄CCTV公益广告《真诚沟通-音乐给我翅膀》,旨在传达坚持、自信、梦想等积极向上的信念;

2011年5月,受邀前往四川绵阳,参与基金会《“馨生活 心希望”512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态度,激励在灾难中心理受创的朋友;

2011年6月,受江苏省残联之邀,作为新一代励志榜样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才艺展示文艺晚会》,并弹奏钢琴曲《希望》;

2011年6月,与韩红、阿杜等一同献唱《“财富人生平安相伴”大型公益演唱会》,

2011年6月-8月,与言承旭、陈彦妃、翁虹、方芳等参演东方卫视年度青春励志剧《我的灿烂人生》,剧中饰演患有孤独症的“夏晴朗”;

2011年7月,与刘翔、李娜、科比等世界体育明星一同参与拍摄NIKE最新品牌形象广告“JUST DO IT”;

2011年9月-10月,拍摄由杨亚洲执导的刘伟个人首部励志**《最长的拥抱》;

2011年9月,第一次访日,受朝日电视台邀请前往日本录制电视访谈节目;

2011年9月,受香港慈善机构邀请前往参与慈善活动;

2011年9月,参加东方卫视国庆晚会暨第三季中国达人秀启动仪式,与光良合作《勇气》;

2011年10月,以表演嘉宾身份于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运动会独奏一曲,并与陈奕迅合作歌曲《感动》;

2011年10月,受邀前往英国与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亲切会面,并探访英超豪门切尔西俱乐部,与兰帕德亲密互动;

2011年10月,受邀出席“盖瑞普莱尔慈善高尔夫邀请赛慈善拍卖晚宴”,不仅独奏一曲《希望》,更与林俊杰共同合作《you’re beautiful》;

2011年11月,首本个人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发行;

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大奖得主。

2012年1月担任《中国达人秀》第三季梦想观察员(评委);

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并得到“翅膀”的称号。

2012年2月8日,刘伟发行个人首张EP《伟所欲为》。

体育明星励志曲折故事400字

在大银幕上,体育**一直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类型之一,以其纷呈的观赏性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坚持、拼搏、团队协作”等励志主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鼓励。下面是十部经典的体育励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灵感和动力。

1. 《勇气》

**《勇气》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位足球教练艰难的挣扎和最后的胜利。吉恩·哈克曼扮演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教练,他试图改变一支名不经传的美式足球队的命运,带领球队从零开始打出一片天。在比赛前他用了极端的训练方式,鼓励球员们发挥咸鱼翻身的力量,最终带领球队一路狂飙,取得了胜利。

2. 《摔跤吧!爸爸》

这部**讲述了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帕胡亚如何鼓励他的女儿以及女儿如何成为一名摔跤选手的故事。尽管他的女儿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反对,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国际知名的运动员。

3. 《魔球》

这是一部关于自闭症主角的励志体育**,由布拉德·皮特主演。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魔球》讲述了促进美国棒球大联盟运动员自我实现的故事。皮特扮演的比利·贝恩是一位老式棒球教练,他根据队员的特点打造了一支事业的队伍。观众可以从这部**中获得许多关于团队精神、领导和坚持不懈的启示。

4. 《真心英雄》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以中学足球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小城市足球队和他们的助理教练在期末赛事中实现了惊人突破的故事。这部**强调了助人为乐、努力不懈、坚持不懈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5. 《峰值》

这部**改编自真实人生经历。以滑雪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奥林匹克滑雪选手如何面对挑战,在金牌荣耀轧轴之前摆脱重伤困扰的故事。这部**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间,也要保持梦想和信念,并不断努力和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6. 《翻滚吧!阿信》

这部台湾青春体育**讲述了几个小学女孩为了成为体操高手而满怀亲情、友情和梦想的故事。这部充满梦想、冒险和成长的**,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及不断努力,你就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就。

7. 《星光伴我心》

以速滑为主题的这部**,是一部非常充满感性的青春励志**。**讲述了一群中国速滑选手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故事。这部**充满了运动员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内心力量和个人气质。

8. 《舞出我人生》

这部**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靠才艺和努力赢得自我尊重和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表的故事。**以街舞为主题,讲述了这些街头舞者在黑人社区中的生活、爱情、理想和欲望。这部**告诉我们,无论你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你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创造自己的成功。

9. 《飞跃老师》

这是一部由耳聋教练指导美式跳远运动员之间的故事,关注教练如何将他的学生启发到最佳表现的重要性。**中观众可以看到运动员们励志的故事,同时也可以看到教练如何用的智慧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10. 《追梦赤子心》

**《追梦赤子心》讲述了一位年轻足球教练如何带领一支贫困的球队赢得了州比赛的故事。这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且富有的教练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领导力成为一支成功的球队的经验故事。

这些**向我们展示了来自故事的内在动力、忍耐和毅力的力量,以及如何逆流成河、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经典的体育**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和信誉的能量,而且还激发着观众们追寻梦想和努力坚持的信仰。

小时候,性格内向的他很少给家里惹事,如没有妈妈的允许,是不敢接受别人东西的。但有一件事,姚明至今难忘。

1为打游戏机,姚明从妈妈的兜里偷了100元钱。这是姚明10岁的事,每当钱花光后,姚明都会从妈妈的兜里偷出几块钱,随着次数增多,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最后一次,竟然拿了妈妈100元。这次,姚明被发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还给了他一些零花钱。正是因母亲这种做法,使姚明更深地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所以如今,他会语重心长地讲起这些。

2第一次投篮

姚明站在罚球线后,两手卡着篮球,屏住呼吸。他心跳得很快,双臂与贴在胸口的篮球,似乎都随着心跳在颤抖。

这是姚明第一次投篮,那时他上小学一年极。小学生们就像玩一样,跑跑圈,看谁跑得快,投投篮.看谁投得准。

“同学们,投蓝比赛让谁参加好呀?”老师在讲台上问,眼睛瞅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姚明。小朋友们已齐刷刷地叫了起来:“姚明”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爸爸妈妈是打篮球的.而小学一年级就长到了1米50的姚明,更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充满期望。

姚明双手贴着裤缝站了起来,满脸自豪。这位多年以后的NBA状元秀就在简陋的篮球架前开始了平生第一次投篮。但是,没有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蓝板,然后落在地上蹦了几蹦,歪歪斜斜地滚远了。

3进体校为喝牛奶

“我当时叫他打篮球,只是希望让他活动活动。”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即使送姚明去了少体校,他也是这么想的:会打篮球,将来考重点中学和大学,有加分优惠。

姚志源退役后,分配到上海海事局。方凤娣算是“专业对口”,进了体育科研所。姚明出生后,夫妻俩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伙食上: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夫妻,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那点儿工资愈发显得菲薄了——即便是前国家女篮队长,方风娣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只有四十多元的收入。

“姚明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很大,一只红烧蹄膀,被姚明一顿吃光。方风娣这时又得为下一顿发愁了……”东方男篮领队俞小苗回忆说。为了保证姚明的营养,姚志源夫妇只得自个儿省吃俭用了。姚明进入少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少体校的学生有伙食朴助,起码每天有一瓶牛奶供应。

姚明9岁的时候,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姚志源有时兴之所致,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旁,跟姚明玩玩篮球——姚明显然还缺乏“敬业”精神,因为每当儿子投进几个球后,姚志源就得给他买点小玩意

儿进行奖励,后来姚明调侃道:“刚开始时我是靠接受贿赂打篮球的。”

脸上贴的纸条最多

姚明的童年在上海康平路95号度过。姚明记忆中朴素而又快乐的童年,是铺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走廊上的。

男主人姚志源身高2米08,女主人方凤娣1来88。两人均是打篮难出身,有“夫妻”的美誉。姚志源是上海队队员,上个世纪 70年代方凤娣曾担任过中国女蓝的队长,大名鼎鼎。

楼里住的都是上海体委的职工,现在的国家网球队教练王良佐、上海男排主教练沈富麟等当年都与姚家比邻而居。房子小,走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姚明与张窗、王佳音、孙怡、孙家传一起长大。张窗最大,也最调皮,像个男孩子。姚明在5个孩子中排第二,却温顺得像个女孩子。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因为其他几个人联合起来整他。姚明,也不急,一胜憨笑。

他挨了张窗的打,不还手,也不争辩,而是去找张窗的爸爸:“张窗爸爸,张窗又打我了。”“她打你一下,你还她两下。”“不行啊,我妈妈说,不能打人的。”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当时著名的以篮球为职业的"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但如果说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职业遗传,那就错了。其实姚明小时候对篮球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出色,是父母对姚明既顺其自然又积极引导,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尊重他的职业选择,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才让这颗体坛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谦让 乐于助人

姚明记忆中的朴素快乐的童年是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的。上海住房紧张,他家住的是那种12平方米加6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体宿舍。公用地方小,势必多了那种小伙伴间的摩擦。姚明小时人高马大,但与同伴玩不但没占便宜反而吃亏。一次,邻家孩子向姚明母亲告状,说姚明欺侮他,母亲便批评儿子,姚明也不解释。后经过了解,母亲知道不是这么回事。这时有邻居说:"姚明这么单纯老实,长大要吃亏的。"母亲则说:"我相信姚明以诚待人,别人也会对他好的。"以后母亲碰到什么事就都先问清楚,并经常教导姚明为人要宽厚大度,还告诫说:"你被别人欺侮,总有讲理的地方。千万不要别人不对,你也跟着不对。"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谦让。学校每次组织春游,他都让座给弱小的同学,自己总是站在车后。小学四年级时他长到了1.70米,先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归他擦拭,到后来任何老师、同学都可以对他说:"姚明,你帮忙擦一下我们教室的高玻璃窗!"他总是乐意地答应,从不斤斤计较。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学校所有的高窗户。这种敦厚善良在球场上也不时地显现出来。

姚明小时候就有很强的荣誉感,排在队伍后面的他在国歌声中一脸羡慕地望着前面的少年升旗手将国旗徐徐升起。这种荣誉感也是促进姚明拼搏的动力。

循序渐进 不骄不躁

姚明小时候成绩一般,小学一年级参加运动会才第一次投篮。在篮球架前,老师问:"同学们,投篮比赛让谁投好呀?"其实目光已经投向姚明。谁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篮球运动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姚明。姚明两手捧着篮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许是紧张,他没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到一边。他平生第一次投篮就在同学的期待中失败了。而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的"倒马桶"业余动作倒准确投进了。姚明尴尬得满面通红。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样喜欢枪,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甚至还对考古发生兴趣。他还爱做航模,机。总之,他爱好广泛。

为篮球事业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带有伤病,一开始并不想儿子子承父业。父母还是想让他读个好学校,考重点中学。可以说,父母在姚明9岁那年送他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无非是想沾打球的光考学校时加几分。

从此,每当休息天或课余时,父亲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边与孩子玩篮球。父亲做了个篮球网,投进了便买小玩意儿奖励他。再看姚明,未满14岁身高近2米。就身高来说是打篮球的好料。因此,父亲也着意对儿子进行培养。渐渐地,篮球给姚明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他也越来越发觉其中的魅力。

徐汇区少体校分尖子、重点、普通三种班。姚明一开始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钱补贴。人高马大的篮球队员对父母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他家境贫寒,父母两人的收入只有100元,只能节衣缩食省给儿子。姑姑带来的鸡,他一下子能吃1只,蛋一口气能吃6个。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父母到处托人弄牛奶票。

刚到少体校时的姚明,除了身高,没别的优势。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认真。凭着这点,他的天赋一点点得到开拓,很快从普通班跳到重点班再到尖子班。

指导切磋 走向世界

父母对姚明比较低调。姚明在少体校的训练中由于认真刻苦,不久便成为一颗少年新星进入了上海市少体校。这时媒体要访姚明,母亲拒绝了。母亲认为媒体的宣传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儿子脚踏实地而不是在媒体的夸耀中飘飘然。也应该说姚明正碰上好时候:体改风起云涌,全国篮球赛专业联赛从12座城市开始,CBA诞生。1996年姚明16岁,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有了高水平外援,对帮助姚明提高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师。看球赛时,一家三口围着讨论技艺。一次,看了一场北京队的比赛,打单涛和巴特尔的"双塔"战术。姚明记得单涛有一个动作,是用肘直接架着别人上去的。母亲说,你要学学这种动作,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后来姚明回忆说:"母亲的话提醒了我,至少我会用肘了。这样我的进攻性比较强了。"

父母经常指点姚明。东方男篮主场比赛,父母每场都去,在球场可以与儿子聊一会儿,探讨球艺。打客场,父母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儿子的球艺。对儿子防守、进攻、打球态度一一细评。2001年北京世界大会期间,前几场姚明发挥得不好,父母便在电话里安慰他、鼓励他。

姚明于19年八运会开始了他的篮球生涯。从CBA联赛到亚锦赛、奥运会,南征北战四处奔波。每年就几天在家里,他不要父母休陪他,而是一个人在家睡觉。母亲知道儿子最需要的是睡眠,也就由他去了。春节也就是在家吃顿年夜饭,年初一就得赶回去。可以说,姚明的每一步成长,都有父母的心血。

父母、老师、教练对姚明的培养是量体裁衣式的,从单独为他设计训练方案到不忙于让他过早进入NBA,他们不急于求成而又严格要求的科学方法,都表明了顺其自然而又积极引导的策略。正是这些铸就了他一连串扎实成长的足迹:16岁进上海男篮,17岁出战八运会,19岁进国家队,21岁被NBA选为状元秀,成为休斯顿火箭队主力。

在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唤:“姚明,姚明,中国人,了不起!”这时的他是多么自豪!

这是素材你可以自己总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