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奥运的诅咒》看运动赛事各种效益之谎言
2.乡村篮球赛能带动经济发展吗
1.在村里打篮球的过程中,可能会培养出一批年轻人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会自发地组织更多的篮球比赛或其他体育赛事,从而在本地区内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2.通过村里的篮球比赛,可能会吸引一些体育爱好者前来观看比赛,进而将这些观众转化为篮球爱好者,进一步促进篮球运动在当地的普及和推广。
3.如果村里的篮球比赛吸引到了一些赞助商的注意,这些赞助商可能会投资于当地的体育事业,包括建设更好的体育场馆、提供更好的设备和培养更多的运动员等等。
4.通过村里的篮球比赛,当地可能会更加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制定更多的政策来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资助运动员、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等等。
5.村里的篮球比赛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这些媒体可以为当地的体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民间赛事还能够带动地方旅游和商业发展。比如,当地有一支篮球队表现出色,吸引了更多球迷前来观赛,同时也会带动当地商家的发展,比如增加了周边餐饮和住宿等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奥运的诅咒》看运动赛事各种效益之谎言
鲜花铺就的陷阱—论大型体育赛事对主办国的影响
韩国总统金大中曾经宣布,2002年韩日世界杯将使韩国的生产总值增加11万亿韩元(约合8.4亿美元),并带来5万亿韩元的税收收入,创造35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和88亿美元的连带效益,而且将从40万名游客的消费中获得6825亿韩元的收入,这样除去各种附加值和各种支出,韩国最终将会从中赢利近14.4亿美元。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作出类似的预测,只是数字稍有不同而已。据两国的国家新闻机构今年1月份一项调查,82.1%的韩国人和61.9%的日本人认为首次在亚洲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对他们的经济增长将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惜,上述数据缺乏实质意义,因为它们有太多的宣传因素,其作用更像是广告,或者说是两个主办国的和人民(包括研究人员)的美好愿望。但是,经济增长的幅度不一定会为人们的美好愿望所左右,即便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仅供参考而已。
这次世界杯究竟能不能取得日韩声称的经济效益,抑或如3月份的《远东经济评论》所作的预测那样悲观,还需要客观而精确的统计数据。在缺乏这种数据的前提下,我们不妨从正反两方面看一看本届世界杯可能投下的经济涟漪。
短期行为与雪球效应
在《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文章发表之前,大多数人对于日韩世界杯的经济作用充满信心,普遍认为这是对陷于不景气状态的日韩经济的一剂强心针。
这种观点非常正常,也不乏历史先例。30年代美国大萧条期间,企业不敢作新的投资,即便很有钱的人也缩手缩脚,这时候只有站出来,通过兴建大型公共项目(如胡佛水坝等),雇佣大批工人,以推动停滞不前的经济雪球。
笔者曾听到过一个故事,说当时美国雇佣了大批工人,让他们在荒野里挖一条沟,然后又填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无用功”?原因只有一个,即找一个名目把钱转到普通百姓手里,那样他们便可以有钱去买吃的穿的,而那些食品店和服装店也就有了生意,一条血管到另一条血管,新鲜血液流入整个经济体系。这个故事有多少真实性我没考证过,但其中的逻辑对于经历过经济起伏的人们已不再陌生。
无疑,贫血的日韩经济需要这样的输血方式。80万人赴日韩观看赛事,每人平均将消费2000-3000美元,日本一地的纪念品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这些预测数字即使过于乐观,但球迷(而且是相当多的球迷)肯定会去看球赛,他们肯定会花不少钱,他们的吃住行、门票、纪念品等等,对主办国的经济多多少少会有刺激作用。
问题是,这些注入当地经济的激素究竟有没有持久的威力?韩国发展协会认为,世界杯期间花费的每一美元要比平时流通中的一美元更有价值,能产生更大的雪球效应。这种说法似乎不合逻辑。对于一棵久旱遇甘霖的树木来说,那甘霖是一年来一场大雨,还是几天一次小雨更有用?
文艺或体育赛事等大型若不是定期在同一地点举行,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如果这80万人能分几十次赴日韩看球,对当地的经济也许不会有“心脏起跳仪”式的刺激,但会像涓涓泉水,水滴石穿。美国各大城市建造高级球场,吸引优秀球队,以象征性租金(如每年一美元)出租给他们,就是这个道理。各地方以优惠政策招徕大小企业安家落户,也是因为它们具有长期刺激当地经济的作用。
然而,一次性的赛事却没有这样的功能。这80万人转眼就走了,他们住了高价旅馆,买了昂贵的纪念品,他们有什么理由故地重游?事实上,世界杯的经济特色更像是我国的歌星演唱会,当然规模要大成千上百倍——它们偶尔出现在某个城市,吸引大批歌迷,招徕一批广告商和赞助商,售出昂贵的门票;但仔细分析,承办商若不走旁门左道似乎很难赚钱,因为他们的成本太高,而这种“走穴”式的运作模式又不可能培养固定的消费习惯,因此也不可能扎根于当地经济。
固定资产如何消化
消费方的一次性特点为供应方带来了很大困惑。比如你是一个旅馆业者,这段时间你希望自己能出租一万套房间,但平时你的客源仅够一千套,你究竟该不该扩建?如果你不扩建,这次会损失很多赚钱的机会;如果扩建,将来会严重供过于求。这样的窘境发生在多数需要投资固定资产的商家身上。毕竟,人力可以流动,你可以去别的城市招聘临时工,但酒店餐馆却不能今天建了明天拆。
可是,主办方却面临着这方面的最大挑战。服务业者可以靠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但比赛场馆却不能靠价格来协调安排档期,你不可能把两个球场的赛事“挤”在一个地方。日韩两国已投入30多亿美元建造了20座能容纳4万观众的新场馆,大部分新场馆将只举行3-4场比赛。比赛结束后,这些场馆立刻面临“失业”的前景,当地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可能一步发展到“馆”尽其用的程度。留着等将来人口多了再用?不可能,这些场馆的维护耗资不菲;拆了吧?巨额财富眼看着付诸东流,算一算平均为每个看客所花的建设费用,能靠卖体恤衫赚回来吗?
在这一点上,老美的做法比较保守,也值得借鉴。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基本上没有投资太多新设施,而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旧的翻新。当然,老美有这个条件,他们每个城市都有大量体育设施,但亚洲国家却需要另起炉灶,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希望借此给外界一个好印象。从经济角度讲,这也能刺激建筑业的兴旺。
诚然,建筑业和餐饮旅店服务业是这届世界杯的最大受益者,除此之外,转卖电视转播权及电视广告的企业也明摆着不赔,但投资场馆建设的当地却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危机。靠世界杯打平基础设施投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些钱多半来自税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在A项目上,B项目就得削减开支,而这不起眼的B项目也不是毫无经济效益的。
社会效益的边际效应
比方说,本来要花在救济穷人上面的资金,因为世界杯而被用在建造新场馆上。当然,那崭新的体育场能登上电视屏幕,被全世界媒体广泛报道,因而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至少是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说不定有助于当地未来的旅游业。但这笔钱若用在救济穷人的项目上,也能流入当地经济的肌肤,而且长期效益不一定比球场差。(当然,这方面的结论需要详尽的推算和论证。)
社会效应如同企业的形象广告,有当然比没有好,但花多少钱能产生最佳效果(即最高的边际效应)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当你的品牌已做好充分准备、即将“起飞”但尚未“起飞”时,那时的广告效果最显著。
对于韩国来说,1988年的奥运会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因为当时正值韩国经济展翅飞翔,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了它,也为本国国民提供了一个增强国家团结,提高人民道德修养的良机。如今的日韩都已过了向外国投资者宣传自己的“曲线急升处”(微积分用于经济学的原理),因此世界杯的宣传作用虽然仍未消失,但效果要低得多。换言之,日韩为它们国家的“形象广告”将付出太高的价格。
不少经济学家对大型体育赛事对主办地带来的赛后负面影响均有详尽的研究,这些研究并非危言耸听。许多地方的在向投资者招手时,都会排斥有较大副作用的企业,如污染环境的企业,这证明并不是每一块投在一个地方的钱都只造福不闯祸;同理,世界杯可能为当地经济增加耐久性动力,也可能只是酒后好汉的一场抽搐。关键是当地如何及早消除隐患,降低副作用,发挥赛事的火车头功能。一味强调有利因素、对不利因素取鸵鸟政策,最终轮到自己哑巴吃黄连。
乡村篮球赛能带动经济发展吗
据报载,就在距明年世大运仅剩424天之际,北市体育局长请辞获准。再前一天的新闻更耸动,距奥运开幕仅剩45天的巴西里约州 *** ,宣布财政不堪负荷,陷入危机,包括公共卫生、教育、交通系统恐全面崩盘。举办如夏季奥运或冬季奥运、足球世界杯等世界性大型运动赛会,到底对举办国家是助益还是灾难?新出版的《奥运的诅咒》一书,由美国史密斯学院经济系的客座教授辛巴里斯博士执笔,北市议员梁文杰先生翻译,以运动经济的角度,犀利的分析过去历届的奥运和足球世界杯主办城市的得与失,让我们一窥之前夸大宣传资料背后的真相。
台湾一直没有具规模的运动经济研究,主因是产业太小,或者说根本没有形成运动产业,于是没能吸引经济学者对台湾的运动产业产生研究兴趣。数年前,当时在东吴大学经济系任教的郑政秉教授和我发表了一篇利用经济学中的绩效分析工具论文《台湾二十三县市的运动绩效分析─以全国运动会为例》,分析各县市 *** 体育投资与全运会奖牌之间的绩效关系,而在台湾体育学术圈,只有运动管理研究而鲜少有运动经济研究,想说服 *** 大方编列体育运动预算以提升竞技水准、让他们了解投资运动可以减少医疗支出,进而对本土运动相关产业实施减税优惠来扶植体育活动,在在都需要坚实的运动经济研究,提出具体的数字才有说服力。
近年申办奥运和足球世界杯的城市大幅减少,世界经济不景气当然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诸多研究显示各国 *** 和奥委会都事前推估法,找公关公司推估出一堆漂亮的数据,但是一项1990至2010年历次奥运和足球世界杯的事后研究结论是:没有产生任何长期的经济效益。那么既然官方承诺的效益几乎从未实现,为何还是有不少国家争取主办呢?书中提出强而有力的论点:举办赛会要有硬体建设,富有的财团才拥有建设的商机,也就是利益被富人赚走了,而因财政预算被挪用到建设去,中下阶层的就会被排挤,受害的是穷人。更过分的是产生的债务均由中下阶层承担,因为受薪阶级的收入透明,能被 *** 课税来补财务漏洞。
2008至2012年,我连续五年都组队去雅典参加雅典七天赛,比赛场地就是2004年雅典奥运场馆之一,它在旧雅典机场上盖了多个场馆:篮球、射箭、垒球等,奥运比赛完后均闲置,还雇了一批保全保护诺大的场地。我们使用的宿舍,其他时间是否有利用不敢断定,不过每年去都空空如也,设备则一年一年老化。希腊也没有因为举办奥运而经济起飞,这几年的国家经济危机问题经常上国际新闻,16年加拿大蒙特娄奥运,花了三十年才还完债务,推测希腊因举办奥运产生的债务,要还清的时间更长,因为维护场馆还要不断产生新的债务之故。
作者以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去分析各国的投入和效益,发现原来吹嘘的效益都没有实现,尤其是观光旅游收入经常被夸大,雅典奥运预估有十万五千人,结果实际只有一万四千人,其他都是比赛相关选手、教练、官员们。2008年北京奥运年中国观光人数比前一年还少百分之六点八,因为大家都想机票和旅馆房间一定难订,且价格一定被炒高,最后还是在家看电视转播算了。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南美人民疯足球,邻近国来了不少球迷,结果因为口袋没钱,多数人都睡沙滩、公共场所、拖车,没有多少消费,也对巴西经济产生不了助益。看到这里我就比较释然了,这阵子鼓励高雄主办2016 IAU亚洲杯和大洋洲杯24小时锦标赛,老是被要求说明对高雄观光产业有哪些的助益,说实在,我们真掰不出一个只有数百人参赛的亚锦赛会对高雄观光旅游有多少实质帮助。事实上,大家都该扬弃这种「运动赛会能对观光产业有助益」的观念,实证上连举办奥运都没有,该如何要求超马赛会有观光效益呢?何不转向思考举办亚锦赛为高雄带来的体育文化面好处,诸如拓展了市动视野,让大家认识路跑不再只有马拉松,还有更具挑战性、更能还原运动本质的超级马拉松。另外,也可让当地主办单位学习到如何举办超马赛会,以后每年定期举办场地超马赛,让该类型超马赛在高雄扎根,而不是只有台北才有24小时赛。
梁议员说明我们争取世大运等大型赛会主要理由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国际能见度」和「争取国际认同」,但说实在的,以我的国际体育经验来看,实在不认为举办国际赛会能对「国际能见度」和「国际认同」有多少助益,赛后一两年大家就忘记台北世大运了。高运动竞技水准才是国际能见度的保证,一个百公尺飞人柏特让蕞尔小国牙买加世人皆知,日本高水准的跑步实力让国际马拉松界迅速接受东京马拉松为世界六大赛之一,而不是花费数十亿的中国兰州马拉松。换言之,拿百亿的预算来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比举办运动赛会成效好。拿这些钱去规画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培训高水准运动员架构,远比十几天就烧光预算还留下一堆蚊子馆讨维护费的大型赛会,都来得有「经济效益」。
<本文刊登于自由评论网,授权杂志使用。>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我认为当然是可以的。近期,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篮球赛的短冲上热搜,被盛称“村BA”,火遍全国、火出国门,把“村BA”推向全民健身高潮。黔东南州抓住用好中国“村BA”这一体育品牌,推动乡村体育赛事发展。
一是创新赛制“选”。将农民体育篮球赛事与民族传统节庆深度融合,当地村级群众取自发集中、自愿报名、免收门票的方式举办村级篮球赛。16个县(市)通过村(社区)混合赛制、乡(镇)循环赛制、县(市)单淘汰赛制逐级开展预选赛,最终各县(市)冠军队伍分成4个小组进行交叉排位赛,直至决出冠军。自活动开展以来,黔东南州16个县(市)178个乡(镇)共有875个村(社区)组织6400余名运动员组成240余支队伍进行了1222场美丽乡村篮球预选赛。
二是结合特色“奖”。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打造成为“体育赛事+传统文化+农特产品+乡村旅游+全民健身”等多元融合发展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精心策划符合乡土文化的配套活动和奖品,将黄平县黄牛、榕江县香羊、从江县香猪、榕江县西瓜等具有地域标识的农特产品作为赛事奖品,多元化展现乡村篮球赛的乡土味和本真特性。在比赛休息环节,展演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反排木鼓舞及广场健身舞等“民族宝贝”,让篮球赛事与民族特色深度融合。
三是多措并举“宣”。以“网络+电视互动直播”为抓手,利用抖音平台、短、网络话题、图文报道等新媒体全程报道。央视网、人民网和动静、天眼、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等省内外媒体在抖音、快手、微博、号等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共计直播时长超过60小时,全网观看量突破8亿人次。同时,央视“新闻1+1”“焦点访谈”等栏目及新华社、人民日报、腾讯、中国体育报等全国媒体进行多轮报道。
四是多产融合“推”。推出“运动+农业+文化+康养+度”多产业集聚联动,打造四季体育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乡村篮球”杠杆,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大蛋糕”,推动篮球赛事与民族传统节庆、乡村旅游、公益活动以及乡村农产品销售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吃新节”篮球赛8天接待观众和游客40万人次,“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决赛4天接待观众和游客12万人次,直接拉动台江县台盘乡餐饮等行业消费4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