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体育赛事服务价格的因素

2.体育产业按照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可以分类为

体育赛事服务税率_体育赛事服务费包括哪些

门票收入只是体育场体育比赛收入的一种。

对于体育组织来说,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收入来源,但是一般有几类主要收入:门票类、赞助、媒体版权、授权商品。

门票类收入。门票收入包含普通票和高级票(例如包厢)。在全球,门票一直是在体育收入中占比最高的一种(32.6%),证明了体育产业的实质就是一种现场活动商业。

门票类收入的增长比较有限,因为要提高门票价格,需要花大价钱投资或翻新设施,很费时费力。。

赞助。赞助是第二大收入来源,贡献28.8%的收入。普华永道认为赞助是体育收入增长的一个核心发动机。

虽然赞助收入的整体体量被认为会强力增长,单个体育实体却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媒体版权。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转播商为购买转播体育比赛和相关节目的权利而支付媒体版权费。媒体版权占全球体育市场收入的24.1%。

很多人说体育媒体版权的“泡沫”会破裂,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反的是,随着数字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直播赛事的价值更大了。电视台可以把体育节目吸引到的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导流到其他节目去,也可以通过购买一些“必看”的体育比赛的版权来维持付费电视的商业模式。

授权商品。授权商品收入是销售印有体育组织logo、商标的产品而得来的收入。在四大主要收入来源中,授权商品的收入是最小的,只占全球体育收入的14.5%,而且其中大部分来自北美。

虽然门票、赞助、媒体版权和授权商品构成了主要的体育收入,但是也有一些其他体量虽小但不可缺少的收入来源。

筹款/募捐:有许多体育组织不追求利润,主要对发展体育运动以促进社会发展感兴趣。对这些体育组织来说,慈善可以是主要收入来源。和体育赞助是商业关系不同的是,慈善募捐不期待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如果尝试去利用人们对体育的强大的热情,慈善也可以吸引到很大的资金。

体育场零售。体育场的零售的质量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低下了。虽然和门票销售比是比较少的收入,但是体育场零售是观赛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近年体育场零售做得越发专业,它已经成为一个可靠的收入来源。

其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于收入增长不景气的体育组织来说,其他收入来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体育组织的运营人员需要找到新的变现机会和方法,或者让已经有的资产尽可能变现

影响体育赛事服务价格的因素

市场竞争激烈,这么多家公司,只要有一家公司不收费,或者有一家公司部分赛事不收费,收费的模式根本就起不来,有免费的为什么要看收费的啊?这个社会很焦虑,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普通的上班族不舍得花500元开通一年的体育比赛,第一不舍得花这个钱,第二,没有养成内容付费的习惯,感觉自己好像人傻钱多一样,舍得花500块钱吃顿饭,确不舍得花同样的钱开通会员看一年的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其实乐视体育线上直播比赛,买了这么多版权,线下卖衍生品,卖比赛票务,线下举办体育赛事如果经营的好的话肯定很有想象力,能够和其他业务形成小规模的化反,可是花大钱买了这么多赛事版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仅仅靠卖体育会员那点收入根本覆盖不了这么多版权费用,这种花13亿买了中超赛事只赚了5000万,按孙宏斌的说法简直是神经病。作为大的公司来讲,根本不在乎赔这点钱,恒大足球每年赔那么多钱但是赚足了眼熟,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打那几十秒的广告要多少钱,通过足球在中央五台直播亚冠比赛90分钟这个是什么效果!

体育产业按照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可以分类为

赛事规模和级别,赛事时长。

1、大型全球性、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亚洲杯等规模较大、影响面广,所需的服务人员和相关会更多,服务价格自然会更高。

2、比赛持续的时间越长,服务人员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越多,费用也就会更高。

体育消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体育实物类消费、体育服务类消费、体育活动类消费。

体育实物类消费是指用在体育服装、器械、运动饮食、书籍等方面的相关体育消费。而大多数人在体育实物类消费上投入更多。

体育服务类消费指的是观看体育赛事、健身卡、教练/私教、场地租赁等相关体育消费。相对于实物类消费,体育服务类消费占比稍少一些。

体育活动类消费指的是团体/俱乐部会员费、社交、赛事开销等相关的体育消费。相对于体育实物类消费和体育服务类消费,体育活动类消费的人群更少一些,但是体育活动类消费仍然有更大的潜力。

三种体育消费的分布情况

如今运动健身已经成为最时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健身人群,中国城市体育消费已经呈现高学历、高收入。年轻人占比高这一趋势。一线城市中,年龄在31岁至50岁的高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最强,收入越高,越注重健康理念。

同时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对体育实物类消费影响较小,但会影响体育服务类和体育活动类消费。而男性在场地租赁和观赛上的开销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更倾向于办健身卡和APP的使用上。

16岁至30岁人群,热衷于APP购买,且十分看重产品的时尚性和品牌形象。31岁至50岁,中青年倾向于租赁场地进行健身。50岁至69岁中老年,则集中在体育活动类上消费。